关注官方微信
微信号:cmacslm

2013全国检验医学大会推动中国检验医学发展

作者 来源 《临床实验室》 点击率 20468 添加时间 2013/5/27

    长安通衢十二陌,出入九州横八极。为提高我国检验领域学术交流的水平和规模,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和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简称2013NCLM)于2013年5月8-11日在六朝古都西安举行。这是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和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二次携手合作共同举办的大规模检验学界学术会议,也是2013年度中国检验医学的一次盛会。
    2013NCLM学术会议于2013年5月9日8时30分在西安曲江国际会议中心开幕,开幕式由卫生部临检中心副主任王治国教授、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副主任委员孙芾教授主持,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刘雁飞先生、中国医院协会常务副会长李洪山先生、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樊代明院士、陕西省卫生厅党组书记戴征社先生、陕西省医学会副会长夏洋先生、第四军医大学副校长王茜女士、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院长熊利泽先生、中华医学会学习会务主任张辉先生、中华医学会对外联络部副主任孟庆龙先生、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尚红主任、中国医院协会临床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陈文祥教授、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丛玉隆教授、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前主任委员杨振华教授、中国医院协会临床管理专业委员会前主任委员申子瑜、IFCC主席Graham Beastall教授、IFCC主席副主席H Morris教授、AACC前主席Gary Myers教授、AACC候任主席Steven Wong教授作为嘉宾出席开幕式,尚红主任、陈文祥教授、王倩副校长、戴征社厅长、李洪山副会长、刘燕飞副会长先后致辞,希望借助此次盛会推动中国检验医学、卫生事业的发展,其中尚红主任介绍了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的公益事业,刘雁飞副会长宣读了中华医学会前任会长钟南山院士的表彰信。

    2013NCLM学术会议开幕式正式拉开了大会报告、分会场会议、卫星会议的帷幕,大会报告分别于2013年5月9日-10日上午举行。5月9日大会报告由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申子瑜、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王前副院长主持,分别由樊代明院士、尚红主任、Graham Beastall教授带来《三千年医学的进与退》、《中国成年人群部分检验项目参考区间的建立的应用》、《检验医学的主导作用:现在和未来》。在《三千年医学的进与退》中,樊代明院士站在国际与国内的角度,将有文字记载的三千年医学史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并从各个历史阶段的进步与后退来讲述“三千年医学的进与退”。樊院士精彩的报告使报告厅中不断响起阵阵掌声与欢笑声,使与会人士在轻松的氛围中了解三千年的医学历史。在樊院士梦幻般的报告中我们回顾这三千年的历史,我们要珍惜现在难得的社会环境,并用哲学思维思考问题,在科学研究中从微观回到宏观。在尚红主任主讲的《中国成年人群部分检验项目参考区间的建立的应用》中主要包括项目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项目组织、参照国际标准、研究项目(临床常用生化检验项目与临床血细胞项目)、分析系统、技术路线、参考人群筛选、排除标准、统计方法、质量保证等,并报告生化与血细胞项目的研究结果与参考区间验证结果,并对生化新建项目的研究结果与验证结果进行报告。此项研究首次建立了适合中国大陆人群的血细胞分析和部分生化项目的参考区间;新建立的参考区间适合于大陆大多数地区使用不同检测系统的质量有保证的实验室应用;研究结果为大陆人群健康评估、疾病诊治、检测和预后判断提供准确的实验室依据。尚主任务实的报告是检验界实现“中国梦”的起点与重点、目标与中心,此项研究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Graham Beastall在《检验医学的核心作用:现在与未来》中对全球实验室诊断行业的费用进行说明,并从经济和实验室功能两个角度说明检验医学的重要责任。基于检验的三个阶段——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提出将质量管理与实验室认可相结合来共同提高实验室质量控制。从经济与影响角度出发,分析检验医学的未来,并与质量管理、实验室认可相结合来提供附加值。附加值就是“通过应用‘科学’增加检验医学服务质量的价值”,Beastall博士将“SCIENCE”分解为“Standardization/Harmonization”(标准化/和谐化)、“Clinical Effectiveness”(临床效果)、“Innovation”(创新)、“Evidence-based Practice”(循证医学)、“Novel Applications”(新型应用)、“Cost Effectiveness”(成本效益)、“Education of Others”(教育),并通过实例对“SCIENCE”进行说明。致力于未来的检验医学,应通过实施过程中的每个参与者的努力——检验专家、国家协会、国际组织、诊断企业、调控者、用户或病人共同将科技转化为关爱,致力于医疗保健的未来发展。此报告打开了中国检验人士的视野,对检验医学的定位、发展方向、与相关领域的合作、如何推动特别是如何更加关注临床,给我们很多的启发。

    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副主任委员潘柏申教授、北京医院检验科主任郭健教授共同主持5月10日的大会报告,陈文祥主任、中南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副所长刘昭前教授、Gary Myers教授、Mario Plebani教授、Steven Wong教授分别带来《临床检验室间质量评价现状和预期发展》、《个体化医学的实施与展望》、《检验科实验结果“一致”路径》、《临床实验室分析前和分析后的质量指标》、《药物基因组学与个体化医疗》。陈文祥主任在《临床检验室间质量评价现状和预期发展》中从室间质量评价定义、作用、计划,并通过实际室间质量评价结果来说明我国这些年临床检验参考系统研究及参考方法建立工作进展,包括参考系统的应用、正确度验证。在室间质评过程中,质评物种类设计、实验室检测质评物、质量评价是关键环节。室间质评是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合理的室间质评是重要的管理手段,也是有效的质量改进机制。在《个体化医学的实施与展望》中,刘昭前教授从人类的基因出发,基于基因变异说明基因组与个体化医学之间的关系,指出基因组医学具有预测性、预防性、个体化治疗、参与性的特征。从药物代谢酶遗传变异、受体遗传变异、疾病易感基因变异、药物个体差异、药物反应差异遗传基础等方面说明个体化医学的实施,未来分子诊断将会提供更好的服务。Gary Myers教授通过《检验科实验结果“一致”路径》的报告回答了为什么需要一致性的结果?怎样获得能够溯源至参考系统的结果?实现“一致”结果的障碍是什么?何为AACC首创的全球“一致”精神?等问题,向国内检验人士展示了国际检验界在结果一致性问题上的处理方式,值得借鉴。Mario Plebani教授以生动的比喻来解释“临床实验室分析前和分析后的质量指标”,其中以“盲人摸象”来比喻检验医学中的误差问题,以“沙漏模型”来比喻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的误差,医疗运行和医疗效果的评估可有效改善医疗质量,尤其是不断改善检验医学中的质量指标,并详细说明各质量体系中的质量指标,如ISO15189、六西格玛等,最终以“探戈”中的两名舞者比喻为“质量与预防误差”来共同改善病人安全。Steven Wong教授提出个体化医疗的五个“RIGHT”——正确的病人或靶向,正确的诊断,正确的治疗、药物或靶向,正确的剂量,正确的时间。通过《药物基因组学与个体化医疗》向参会的检验人士传递了分子生物学、药物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的中心法则;分子生物学/生物标志物和个体化医疗与个性化正义之间的关系;基础药物基因组学和药物遗传学;选择性的临床病理、化学和毒理学的应用。

    在5月9日的临床免疫学分会场中分别以“病毒感染性疾病与免疫学检验的应用”、“肿瘤的个体化治疗与分子免疫检验的应用”为主题,分别由302医院临床检验医学中心毛远丽主任、北京佑安医院感染与免疫研究中心闫惠平主任、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医学部潘世扬主任、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检验科娄家陶主任分别主持不同主题的分会场会议。在“病毒感染性疾病与免疫学检验的应用”主题中,华西医院感染性疾病中心唐红教授在《利用实验检测指标优化慢性乙肝的临床诊治》中首先综述慢性乙肝治疗药物和诊断技术的进展,分析不同检测指标所提供的诊断及治疗监控信息,分析具体指标——定量HBsAg、高精度HBV-DNA、HBV基因型和耐药检测等实验室检测指标的发展对优化慢性乙肝临床诊治的推动作用,对用药、疗程、检测的指导。在慢性乙肝的临床诊治与检测中,正确的检测与治疗同样重要,检测方法与指标不断完善,才能更好的配合病情和疗效检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魏来副院长通过《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检测和临床应用》说明HCV感染诊断实验的选择、诊断方法学、不同基因型的不同治疗方法,通过综述不同基因型的不同检测方法与治疗方案,预测未来HCV在筛选、确诊、疗程、疗效评估、持久性应答预测等不同阶段可选取的实验。卫生部临检中心王露楠老师从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出发,在《乙型肝炎的实验室诊断与临床》中通过指出乙肝诊断在疾病本身与检测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不同检测项目的意义,说明试剂方法的改进与局限。以此为基础重点说明HBV隐匿性感染,包括定义、感染进程、与乙肝传播的关系、不同状态、判断流程等,向与会人士说明隐藏在“冰山”下面、常被我们忽略的问题。中国医科大学姜拥军老师通过《HIV感染检测的新形势新挑战》首先对我国HIV疫情、感染人群分布、医院就诊情况进行综述,详细说明HIV的实验室检测,包括HIV抗体检测、HIV P24检测、HIV RNA检测、CD4+T细胞检测、HIV耐药检测的检测原理、方法、流程、优势、关键点等。大中型医院应及时诊断HIV急性/早期/晚期感染者,可有效控制HIV传播、检测疗效及预后评估。在“肿瘤的个体化治疗与分子免疫检验的应用”主题中,华西医院实验医学科王兰兰主任在《临床医学检验在个体化治疗中的作用》中,通过解释何为“个体化医疗”、“应用基因组学”来说明临床检验医学在个体化治疗中的作用、肿瘤靶向药物与基因突变、免疫抑制药物的个体化监测、靶向药物基因突变与检测。从血药浓度监测、药物基因分析、作用靶点分析、基因变异监测等方面配合临床医生治疗疾病;预先检查药物疗效相关靶点,明确分子靶点变化对疗效的影响,有针对性选择分子靶向药物才能获得最佳治疗效果;动态监测血药浓度、检测药物代谢基因、检测药物基因突变才能获得最佳个体化用药监测。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临床输血科王学峰主任主持了5月10日的临床血液与体液分会场报告,报告的主题为“凝血与止血”。上海瑞金医院的王鸿利教授在《D-二聚体与FDPs的检测及应用》中首先讲解FDPs和DD的生成,并对FDPs和DD的检测原理、试剂盒、试剂盒的线性与参考范围及临界值、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进行综述与比较,对影响FDPs和DD检测的生理因素、病理因素、药物因素、疾病因素、干扰素因素等进行一一说明。基于以上分析说明DD与FDPs检测的临床应用,如DD检测可排除深静脉血栓、排除肺血栓栓塞、检测VTE复发,FDPs检测可诊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监测溶血栓治疗、鉴别原发性纤溶与继发性纤溶,指导我们正确使用DD与FDPs检测。卫生部临检中心副主任彭明婷教授在《D-二聚体检测的现状调查与质量控制》中,根据在临检中心的实际工作情况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检测结果存在差异的原因,从标本采集处理和保存、分析前干扰因素、分析方法、检测系统、性能验证、校准及正确度验证、检测程序、室内质量控制、室间结果可比性、室内结果可比性、参考区间及验证要求、结果报告等方面详细说明D-二聚体检测。临床对D-二聚体检测的需求不同,包括监测、辅助诊断、排除VTE等,在排除VTE时应结合临床进行评估,所用试剂功能不同价格不同,收费标准过低可能会影响质量改进,在兼顾质量和成本的情况下合理设置检测程序。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吕时铭教授在《D二聚体检验诊断与孕产妇血栓性疾病》中通过说明妊娠期母体变化、血液变化、孕妇凝血功能的生理性变化等解释孕妇产后容易发生DVT及PE,通过实际检测说明D二聚体在检测孕产妇血栓方面的应用,孕产妇D二聚体高于非孕期妇女,产后应迅速降低,产后D二聚体持续高水平可能预示血栓。

    5月10日实验室管理第一分会场的主题是“个体化医疗实验室检测质量保证”,由重庆市第三人民医院检验科廖璞主任、海南省临床检验中心符生苗主任主持。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检验科李艳主任在《个体化基因检测的质量保证实践》中从基因检测目的、个体化医疗的临床需求出发,个体化用药成为个体化医学的先行领域,并对常见分子检测方法学进行比较,列举常染色体遗传病、性连锁遗传病、抗凝药物个体化用药、心肌病、肿瘤靶向治疗、肿瘤化疗药物个体化医疗、白血病、糖尿病、多发性内分泌肿瘤、脂代谢异常等的临床分子诊断。实验室应在人力资源、技术平台、分子诊断项目选择检测实践、检测系统、实验室质量体系文件、质量控制等方面做好准备开展检测项目。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高尚先教授在《个体化检测试剂现状及展望》中从个体化药物治疗、个体化诊断、个体化检测、个体化检测技术等方面出发,说明个体化检测试剂质量的重要性,并详细说明个体化检测试剂的临床应用与注册审查管理,包括技术指导原则、行业标准、企业标准、质量评价等。卫生部临检中心张瑞老师在《个体化医学检测分析前、中、后的关键点》中从基因检测技术的复杂性出发,从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三个阶段说明个体化基因扩增检测的全过程,并逐一分析三个阶段的关键点,包括样本采集运送和保存、检测方法、实验室设计、人员培训、SOP文件编写、室内质控、结果报告与解释、重复检测等,可指导临床实验室的个体化医学检测工作。

    在此次2013NCLM中,众多厂商都召开了具有特点的卫星会议,雅培分别以《信息化和自动化在现代实验室的机遇》、《六西格玛——衡量临床生化检测系统性能的新工具》、《肺癌标志物联合检测及ProGRP在肺癌中的临床应用》为主题分别于5月9日-10日召开三场卫星会议,分别由雅培全球信息化与自动化市场总监、马来西亚槟城总医院孙长平教授、浙江肿瘤医院徐笑红教授主讲。在《信息化和自动化在现代实验室的机遇》中,以检验科的需求——降低成本、提高效果为基础,提出自动化与信息化可满足实验室的要求。针对信息学中的中间件进行详细说明,其功能特性包括连接性、数据管理、自设规则自动化、可靠性等。在《六西格玛——衡量临床生化检测系统性能的新工具》中,孙长平教授以六西格玛在槟城总医院的实际应用为基础,向与会人员讲解六西格玛在临床实验室的应用、质量规范的要求、计算六西格玛遇到的实际问题、运用六西格玛衡量指标的挑战等问题,指导六西格玛在临床实验室中的实际应用。六西格玛是新的质控工具,旨在达到六西格玛表现,可用于提高整个实验室服务过程的质量。徐笑红教授从癌症面临的严峻形势、肿瘤标志物应用于癌症筛查和风险评估、ProGRP的临床研究等方面讲解“肺癌标志物联合检测及ProGRP在肺癌中的临床应用”,肺癌标志物联合检测可早期识别高危人群、缩短癌症诊断周期,合理优化的使用肿瘤标志物可最大程度发挥肿瘤标志物的临床价值,新型肿瘤标志物拓展其临床实践价值。从ProGRP检测的准确度评价、不同疾病ProGRP阈值的分布、ProGRP的疗效检测等方面以实际病例的方式说明ProGRP的临床应用。ProGRP是一个比NSE更有效的小细胞肺癌标志物,当ProGRP结果大于100pg/ml时对肺部疾病的鉴别有很好的参考价值,ProGRP的连续监测可作为小细胞肺癌疗效观察的客观指标。三场卫星会议以三个不同的主题向与会人员讲解了目前检验医学的热点话题——实验室自动化、六西格玛的应用、肿瘤标志物的应用等,以期指导临床实验室的实际工作。

    在2013NCLM中,围绕“医院检验科发展热点”这个主题的《规范评审工作,提高评审质量——构建中国医院评审体系概况》和《医院等级评审与检验科发展》成为“压轴大戏”于会议最后一天5月11日“上演”。广东省临检中心邹伟民主任、北京朝阳医院检验科王清涛主任共同主持这场精彩的报告,“压轴大戏”的主角分别为卫生部医管司评价处陈虎处长、江苏省临检中心许斌主任。在《规范评审工作,提高评审质量——构建中国医院评审体系概况》中,陈虎处长对世界范围内的医院评审机构、制度进行综述与比较,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中理清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评审思路、认清评审的真正目的,并对我国的医院评审工作的历史进程与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新医院评审的“一、二、三、四”:一个中心,以病人为中心;两种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三个阶段,医院自评自建、评审组现场评审、医院整改提高;四个维度,医院自评、专家评价、统计评价、社会评价,并详细说明这“一、二、三、四”,保持医疗的整体性,这套简明可行的方法可以看到医院质量的全貌。在《医院等级评审与检验科发展》许斌主任从医院等级评审实施细则中对“临床检验管理与持续改进”的要求出发,从服务、安全、质量角度出发逐条分析、讲解,服务应及时、方便的满足病人和临床的需要,在水电气、化学、生物、消防、业务等方面需强化风险管理,质量应满足行业和临床诊疗活动的要求,这样才能达到医院等级评审对临床检验的要求。

    就像王维诗词描述的那样“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国内外检验专家与学者、国内检验从业人员、国外内IVD企业相聚六朝古都,参加此次2013年中国检验界的盛会。希望中国的检验专家、学者、技师如李白“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一样,怀着满腔热情,不断在检验医学领域开拓、创新,不断努力向检验医学的最高境界攀升,不断推动中国检验事业的发展,不断实现检验医